达州华康医院
08188880888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科普知识

中耳炎的防治

时间:2016-06-12 14:44:54 来源:达州华康医院  浏览:10

.jpg 

  慢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,俗称“烂耳朵”。由于大家对它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,很多病人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,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,甚至听力全失,出现颅内外并发症,有的还危及生命。

  要弄清中耳炎是怎么回事,必须先了解耳朵的解剖结构。耳朵由外耳、中耳及内耳组成。外耳包括耳廓和耳道。中耳由鼓室、乳突、鼓窦和咽鼓管四部分组成。内耳分骨迷路和膜迷路二部分。其中内耳构造最复杂,所以称为迷路。

  那么,慢性中耳炎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原来,慢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、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或非化脓性疾病的总称。包括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。

  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,称作分泌性中耳炎,病程达8周以上者就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。主要表现为中耳有非化脓性的液体积聚,引起患者耳胀,听东西就像隔了一层纸,并且听力会随头的转动或体位的改变而有所提高。医生能用注射器从患者的耳朵里抽出草黄色液体。本病后期,因液体长期积聚变粘甚至呈胶冻状,而抽不出来。此时该病就叫“胶耳”。若不及时治疗,就能在耳朵里长出医学上称作“胆固醇肉芽肿”的东西,严重影响听力。特别是儿童,会影响患儿的学语和智力发育。

  以耳内长期间断或持续流脓、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化脓性疾病,称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。临床上分三型:单纯型、肉芽型和胆脂瘤型,后两种类型危害最大。单纯型即中耳病变较单纯,存在有间断或持续流脓,甚至鼓膜大穿孔,但无肉芽和胆脂瘤病变,此型临床最常见。当时危害不明显,但数年后会有严重的听力下降。肉芽型为中耳内长出红色肉芽而破坏听骨链和妨碍引流,引起化脓性脑膜炎、脑脓肿、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。胆脂瘤型就是在中耳处长出一种医学上称做“胆脂瘤”的东西,它如同葱皮样一层一层的,又像一个大布袋,里面装满了脏东西,包括脱屑、角化物、分泌蛋白酶、胶原酶、酸性磷酸酶等。这些酶可以破坏中耳的骨质,从而打通颅内外,也会引起颅内外并发症。

  生了中耳炎,应该马上去看专业的耳科医生,前往有条件的医院做鼓室成形术,若是分泌性中耳炎则还需行鼓室置管,不要抱侥幸心理。耳CT可以明确病变的类型、病变的范围、听骨链残存情况以及是否有面神经裸露、脑板低位、颈静脉球高位、乙状窦前位等中耳畸形。耳分泌物培养以明确感染细菌的种类,特别应注意是否为绿脓杆菌等严重感染。电测听、假鼓膜试验、咽鼓管通畅试验等听力学检查,可以帮助医生为手术作好准备。

  此外,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中耳炎的预防,医生建议还需做到以下两点:

  一、生活中注意用耳卫生。(1)在外耳道进水后,应及早清除。洗澡或游泳时经常有水进入外耳道,应及时清除积水,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。可采用侧耳单脚跳动,使水自动流出,然后用消毒棉签擦拭干净,无效者应送到医院处理。患有中耳炎和鼓膜穿孔者,应禁止游泳或潜水,以免耳内进水。如不慎进水,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滴耳预防感染。(2)耳道有耵聍莫乱挖。正常外耳道不断有耵聍生长,有保护外耳道作用,大多可随咀嚼等运动脱落。因此,若耵聍积聚成块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,应及时到医院治疗,切不可自己乱挖耳,以免损伤外耳道和鼓膜,引起耳道和中耳发炎。(3)耳毒性药物勿乱用。许多药物有耳毒性,常见有:链霉素、庆大霉素、卡那霉素等氨基甙类抗生素;阿斯匹林等水杨酸类解热止痛药;奎宁、氯奎等抗疟药;速尿、利尿酸等袢利尿剂;长春新碱、顺氯氨铂等抗癌药;其它类如四氯化碳、反应停、保兰勃林、砷、苯等,据统计有90余种之多。 (4)耳机音量要适当。有些青年人追求刺激,喜欢戴耳机听重金属打击乐和摇滚乐,长时间处于强音乐之中,引起噪声性耳聋。

  二、采取正确擤鼻方式。耳朵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,感冒时,不正确的擤鼻会把鼻咽部带有病菌的分泌物带入中耳,引起中耳炎。正确的擤鼻方法为:紧压一侧鼻翼,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鼻涕,然后交替。或者将鼻涕吸入鼻咽部,经口吐出。

  医生提醒对于已经接受了手术的病人,要注意休息,避免感冒,严禁用力擤鼻。直至新鼓膜生长牢固,这一般需要半年时间。

科普知识